2015年,川崎Ninja H2給車壇注入強心劑,增壓發動機給人騎手更多的興奮和刺激。不過,強制進氣并非現在才有,實際上,早在幾十年前,增壓摩托車就已經市場化,而且曾經大肆流行。這里,讓我們選擇10款量產車型,作為對增壓摩托車歷史脈絡的回顧。
十大增壓摩托車
10、圣像Sheene

圣像公司推出的Sheene極其珍稀,總共限量生產52臺,因為與之同名的著名英國賽車手、獲得過兩次GP500世界冠軍的巴利·辛尼(Barry Sheene),燦爛的一生只輝煌了52年。
Sheene搭載的是鈴木1400cc的直列四缸發動機,但是這次加裝了手工制造的蓋瑞特渦輪增壓裝置,因此原來扭矩充沛、動力輸出穩健的心臟,頓時變得暴力起來!即使在最溫和的進氣壓力(0.4巴)下,Sheene也可獲得最大功率257馬力,后輪最大扭矩達到180Nm。稍微提高些壓力,Sheene瞬間就會變得更加瘋狂!
遺憾的是,高達16萬英鎊的售價就像增壓動力一樣瘋狂,而52臺限量更是讓99%以上的騎手可望不可及。
9、威勒斯987 C3 4V Supercharged

威勒斯987 C3 4V有3個化身。
第一個化身是標準版,重量163 kg,搭載了來自杜卡笛1198S的液冷L型雙缸。在經過強化改造后,這顆發動機爆發出最大功率125kW。
第二個化身是R版,不但重量減輕5kg,而且功率提高了10kW。
第三個化身是增壓版,重量進一步減輕至154kg,達到MotoGP賽車水平;最重要的是發動機安裝了增壓器,動力陡然飆升,最大功率高達155kW,從而躋身動力最強的市售版跑車之列,把排氣量大得多的鈴木“隼”、川崎“超級忍者”ZZR1400遠遠率在后頭!
一分錢一分貨。作為性能超強的機械藝術品,987 C3 4V絕對是“陽春白雪”:稀少的年產量和賽道定位,讓987 C3 4V的芳蹤在公路上難以尋覓;突破心理底線的高昂價格,讓擁有機會的騎手鳳毛麟角。
標準版需要69500美元,R版要價79000美元,頂級的增壓版更是達到112000美元的天價,相當于當年8臺雅馬哈YZF-R1的價格!
8、雅馬哈 XJ650 Turbo

雅馬哈XJ650 Turbo在空冷直列四缸上采用了渦輪增壓,這不禁讓人疑慮頓生——在渦輪增壓的強化條件下,空冷發動機能夠長時間可靠運轉嗎?但實踐證明,顧慮是多余的,在正常使用渦輪增壓的情況下,XJ650 Turbo的增壓發動機行駛12萬公里都不會出現故障。
但是XJ650 Turbo也有“軟肋”,那就是底盤偏于薄弱,車架與自然吸氣的XJ650車架完全相同。顯然,這是很大的錯誤,對于動力猛烈的增壓摩托車,如果雅馬哈在車架上稍微下些功夫,強化一下底盤剛性,就會讓XJ650 Turbo的操縱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7、標致Jet Force Compressor

一般來說,增壓裝置都用于暴力機器,目的是榨取更兇悍的動力。但是標致公司的JetForce Compressor不一樣——這是一臺小排氣量的踏板車。
2002年投產的Jet Force 有好幾款動力裝置,包括四沖程發動機、二沖程發動機等。其中搭載了四沖程發動機的Jet Force,采用了液冷散熱和電噴裝置,最大功率為12 馬力。
2003年標致推出的JetforceCompressor,就是以125cc為基本平臺。令人吃驚的是,這顆小小排氣量的單缸發動機上,居然武裝了機械增壓器!
其實,標致推出Jet Force Compressor,是有自家的“小九九”:根據規定,初學者受限于排氣量(125cc)和功率(15馬力),但是隨著駕駛水平的提高,騎手希望獲得更多的力量。由于法律并沒有規定不可采用強制進氣裝置,這樣采用增壓裝置的Jet Force Compressor就實現了魚和熊掌兼備:懸掛著L號車牌,同時擁有250cc乃至更大排氣量的加速性能。
6、本田CX500 Turbo

1982年,本田推出了渦輪增壓的CX500Turbo。作為中量級摩托車,CX500Turbo的重量超標了些,油箱加滿汽油后,濕重達到了264 kg。不過沒關系,雖然液冷V型雙缸的排氣量只有497cc,但由于有了渦輪增壓,性能卻達到了公升級。當騎手啟動渦輪增壓時,動力變得暴烈,增加的體重仿佛一下子被甩得不見蹤影!在0-400米加速中,CX500 Turbo只需 12.38秒,終點速度達到170km/h,這對于500cc的V型雙缸來說難能可貴。
值得高興的是,CX500 Turbo不是在自然吸氣發動機上加裝增壓裝置,而是整體按照渦輪增壓來設計的,因此所有部件經過了強化,比如懸掛系統采用了氣壓輔助,37mm的前叉具有防俯沖功能;為了承受猛烈動力,本田采用了軸傳動,并配上了普利司通120/90-17 64H后胎。不幸的是,定子安裝在狹窄的機油盤中,這里溫度很高,直接影響了壽命。一般來說,每行駛2.5萬公里左右,騎手就得更換定子,這可是耗時耗錢的“大手術”。
5、本田CX650 Turbo

盡管CX500 Turbo受到好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得益于強化的動力,CX500 Turbo起步跑完400米時,終點速度達到170km/h,極速可以跑到200km/h,但是渦輪延宕問題比較嚴重,也就是說在騎手想加速時,從擰開油門到渦輪興奮起來之間還有個時間差。
在CX500 Turbo面市次年,本田推出了CX650 Turbo,意圖改進不足。首先是排氣量擴大,增加到674cc;壓縮比則從7.2:1提高到7.8:1。新的發動機給予騎手更強的動力刺激,峰值動力提升到了100馬力。
CX650 Turbo在其他方面也做了改進,如第四檔和第五檔齒輪比間距更寬,整車重量減輕了5kg等。相應地,新車一定程度上減輕了CX500 Turbo的加速延遲,極速也提高到225km/h。1983年10月刊的《機車》雜志(Cycle)如此評價:“渦輪興奮時,強勁的動力磅礴洶涌,讓人倍感刺激;減輕的渦輪延宕,則增加了騎手駕駛的樂趣。”
遺憾的是,磁電機定子壽命短的問題依然沒能解決。
4、鈴木XN85 Turbo

相對來說,鈴木推出渦輪增壓摩托車稍遲些,他們的XN85 Turbo在1983年才面市。不過,鈴木摩托車的性格鮮明,雖然號稱是運動旅行摩托車,但這一車型定位與結構配置不相同,實際上是運動性能出色的運動摩托車。比如,前面安裝了16英寸的前輪,這是最早安裝這一規格前輪的量產型摩托車之一,此前這種前輪只用于賽車。同時,XN85 Turbo安裝了位置較低的分離式把手,腳蹬設置也偏后,這些都是偏向于跑車的設計。
動力方面,轉速在5000rpm之前,XN85 Turbo的動力中規中矩,越過這個點之后,動力就充沛起來。不過與渦輪增壓的身份相比,這種動力充足但不猛烈,在0-400米加速中,XN85D Turbo用時12.30秒,終點速度170km/h。但是如前所述,XN85 Turbo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出類拔萃的操縱性能。1983年《騎手》雜志(Motorcyclist)對鈴木給予高度評價:“在彎道上,沒有什么能比得上鈴木的XN85!”
3、川崎GPZ750 Turbo

川崎GPZ750 Turbo生產于1983年至1985年。該車生產于日本,但通過散件的方式出口到美國,然后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川崎工廠組裝,再銷售到美國和加拿大市場。此舉在于避稅,因為當時美國政府為了保護舉步維艱的哈雷,對排氣量700cc以上摩托車征收高額關稅。
GPZ750 Turbo搭載了738cc的并列四缸發動機,并緊靠氣缸頭安裝上日立HT-10B渦輪增壓器,經由渦輪增壓強化后,峰值動力達到84 kW,最大扭矩為99Nm。這一動力性能,可以比肩排氣量大得多的GPZ1100,從靜止加速到400米只需11秒出頭,終點速度為201km/h,極速更是達到238km/h。
值得一提的是,GPZ750 Turbo并不是簡單地在標準版GPZ750基礎上增加增壓裝置,不少零部件并不通用,比如低壓縮比(7.8:1)的活塞,更堅固的齒輪箱,機油室內多增加了一個西有泵,更硬朗的后減震器,更穩定的后傾角(從26°改成28°)等。
2、川崎Z1R-TC

川崎Z1問世后持續暢銷,但是到了1978年,銷量有所下降。這是因為,一方面本田跟了上來,將CB750直列四缸的SOHC氣門機構換成了DOHC;另一方面,競爭者接踵而至,如鈴木GS1000、雅馬哈XS1100等,讓Z1的優勢不再那么明顯。有騎手提議,Z1需要增加些力氣,才能繼續得到市場的擁戴。
當年,能量強化的Z1R TC Turbo面市,不過多出的力氣不是來自排氣量,而是渦輪增壓。效果顯而易見,Z1RTC Turbo在0-400米加速中只需10.90秒,終點速度209km/h——這可是在1978年!當年8月份的美國權威機車雜志《騎手》(Motorcyclis)刊發的測試稿,充滿驚訝地評論道:“性能出色到令人震驚。我們第一次體驗到,摩托車加速是如此暴烈!”強悍的性能,讓Z1R TC Turbo獲得“公路終結者”美譽,大大吸引了攻擊型騎手。
1、川崎Ninja H2

2015年川崎Ninja H2全新亮相,震撼了車壇。
因為,這是在上一輪增壓潮流已經過去,波瀾不驚度過多年之后,近年來首個武裝了增壓裝置的量產型跑車。
這只機械增壓器吸收了川崎航天公司的技術,采用了行星齒輪裝置,通過曲軸來驅動,從而把葉輪轉速提高至曲柄轉速的9.2倍。NINJA H2的發動機轉速高達14000rpm,這意味著,機械增壓器的葉輪軸轉速高達130000rpm!在大氣壓力下,葉輪的泵流量超過每秒200升,進氣速度超過100 m/s;氣流經由機械增壓器后,氣壓提高至大氣壓力的2.4倍!
得益于此,H2排氣量為998cc的直列四缸,爆發出更多的能量,最大功率高達200馬力!如果在強制進氣啟動時,峰值動力更是超過154kW!
必須指出的是,H2馬力強悍,但絕對不是直線機器。堅固輕巧的鋼管鳥巢式車架、粗壯的單邊后擺臂、KYB AOS-II 賽車型倒叉、24.4?后傾角和1455mm軸距……H2將運動性能與乘騎舒適比較平衡地結合起來。盡管H2的駕駛姿勢比ZX-10R舒服,但仍然是攻擊力十足的前傾姿勢;造型很“扁”,就像F1賽車,以獲得最佳空氣動力學性能;而且,整備質量只有238kg,這比2014年版的鈴木隼還輕28kg!
十大增壓摩托車
10、圣像Sheene

圣像公司推出的Sheene極其珍稀,總共限量生產52臺,因為與之同名的著名英國賽車手、獲得過兩次GP500世界冠軍的巴利·辛尼(Barry Sheene),燦爛的一生只輝煌了52年。
Sheene搭載的是鈴木1400cc的直列四缸發動機,但是這次加裝了手工制造的蓋瑞特渦輪增壓裝置,因此原來扭矩充沛、動力輸出穩健的心臟,頓時變得暴力起來!即使在最溫和的進氣壓力(0.4巴)下,Sheene也可獲得最大功率257馬力,后輪最大扭矩達到180Nm。稍微提高些壓力,Sheene瞬間就會變得更加瘋狂!
遺憾的是,高達16萬英鎊的售價就像增壓動力一樣瘋狂,而52臺限量更是讓99%以上的騎手可望不可及。
9、威勒斯987 C3 4V Supercharged

威勒斯987 C3 4V有3個化身。
第一個化身是標準版,重量163 kg,搭載了來自杜卡笛1198S的液冷L型雙缸。在經過強化改造后,這顆發動機爆發出最大功率125kW。
第二個化身是R版,不但重量減輕5kg,而且功率提高了10kW。
第三個化身是增壓版,重量進一步減輕至154kg,達到MotoGP賽車水平;最重要的是發動機安裝了增壓器,動力陡然飆升,最大功率高達155kW,從而躋身動力最強的市售版跑車之列,把排氣量大得多的鈴木“隼”、川崎“超級忍者”ZZR1400遠遠率在后頭!
一分錢一分貨。作為性能超強的機械藝術品,987 C3 4V絕對是“陽春白雪”:稀少的年產量和賽道定位,讓987 C3 4V的芳蹤在公路上難以尋覓;突破心理底線的高昂價格,讓擁有機會的騎手鳳毛麟角。
標準版需要69500美元,R版要價79000美元,頂級的增壓版更是達到112000美元的天價,相當于當年8臺雅馬哈YZF-R1的價格!
8、雅馬哈 XJ650 Turbo

雅馬哈XJ650 Turbo在空冷直列四缸上采用了渦輪增壓,這不禁讓人疑慮頓生——在渦輪增壓的強化條件下,空冷發動機能夠長時間可靠運轉嗎?但實踐證明,顧慮是多余的,在正常使用渦輪增壓的情況下,XJ650 Turbo的增壓發動機行駛12萬公里都不會出現故障。
但是XJ650 Turbo也有“軟肋”,那就是底盤偏于薄弱,車架與自然吸氣的XJ650車架完全相同。顯然,這是很大的錯誤,對于動力猛烈的增壓摩托車,如果雅馬哈在車架上稍微下些功夫,強化一下底盤剛性,就會讓XJ650 Turbo的操縱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7、標致Jet Force Compressor

一般來說,增壓裝置都用于暴力機器,目的是榨取更兇悍的動力。但是標致公司的JetForce Compressor不一樣——這是一臺小排氣量的踏板車。
2002年投產的Jet Force 有好幾款動力裝置,包括四沖程發動機、二沖程發動機等。其中搭載了四沖程發動機的Jet Force,采用了液冷散熱和電噴裝置,最大功率為12 馬力。
2003年標致推出的JetforceCompressor,就是以125cc為基本平臺。令人吃驚的是,這顆小小排氣量的單缸發動機上,居然武裝了機械增壓器!
其實,標致推出Jet Force Compressor,是有自家的“小九九”:根據規定,初學者受限于排氣量(125cc)和功率(15馬力),但是隨著駕駛水平的提高,騎手希望獲得更多的力量。由于法律并沒有規定不可采用強制進氣裝置,這樣采用增壓裝置的Jet Force Compressor就實現了魚和熊掌兼備:懸掛著L號車牌,同時擁有250cc乃至更大排氣量的加速性能。
6、本田CX500 Turbo

1982年,本田推出了渦輪增壓的CX500Turbo。作為中量級摩托車,CX500Turbo的重量超標了些,油箱加滿汽油后,濕重達到了264 kg。不過沒關系,雖然液冷V型雙缸的排氣量只有497cc,但由于有了渦輪增壓,性能卻達到了公升級。當騎手啟動渦輪增壓時,動力變得暴烈,增加的體重仿佛一下子被甩得不見蹤影!在0-400米加速中,CX500 Turbo只需 12.38秒,終點速度達到170km/h,這對于500cc的V型雙缸來說難能可貴。
值得高興的是,CX500 Turbo不是在自然吸氣發動機上加裝增壓裝置,而是整體按照渦輪增壓來設計的,因此所有部件經過了強化,比如懸掛系統采用了氣壓輔助,37mm的前叉具有防俯沖功能;為了承受猛烈動力,本田采用了軸傳動,并配上了普利司通120/90-17 64H后胎。不幸的是,定子安裝在狹窄的機油盤中,這里溫度很高,直接影響了壽命。一般來說,每行駛2.5萬公里左右,騎手就得更換定子,這可是耗時耗錢的“大手術”。
5、本田CX650 Turbo

盡管CX500 Turbo受到好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得益于強化的動力,CX500 Turbo起步跑完400米時,終點速度達到170km/h,極速可以跑到200km/h,但是渦輪延宕問題比較嚴重,也就是說在騎手想加速時,從擰開油門到渦輪興奮起來之間還有個時間差。
在CX500 Turbo面市次年,本田推出了CX650 Turbo,意圖改進不足。首先是排氣量擴大,增加到674cc;壓縮比則從7.2:1提高到7.8:1。新的發動機給予騎手更強的動力刺激,峰值動力提升到了100馬力。
CX650 Turbo在其他方面也做了改進,如第四檔和第五檔齒輪比間距更寬,整車重量減輕了5kg等。相應地,新車一定程度上減輕了CX500 Turbo的加速延遲,極速也提高到225km/h。1983年10月刊的《機車》雜志(Cycle)如此評價:“渦輪興奮時,強勁的動力磅礴洶涌,讓人倍感刺激;減輕的渦輪延宕,則增加了騎手駕駛的樂趣。”
遺憾的是,磁電機定子壽命短的問題依然沒能解決。
4、鈴木XN85 Turbo

相對來說,鈴木推出渦輪增壓摩托車稍遲些,他們的XN85 Turbo在1983年才面市。不過,鈴木摩托車的性格鮮明,雖然號稱是運動旅行摩托車,但這一車型定位與結構配置不相同,實際上是運動性能出色的運動摩托車。比如,前面安裝了16英寸的前輪,這是最早安裝這一規格前輪的量產型摩托車之一,此前這種前輪只用于賽車。同時,XN85 Turbo安裝了位置較低的分離式把手,腳蹬設置也偏后,這些都是偏向于跑車的設計。
動力方面,轉速在5000rpm之前,XN85 Turbo的動力中規中矩,越過這個點之后,動力就充沛起來。不過與渦輪增壓的身份相比,這種動力充足但不猛烈,在0-400米加速中,XN85D Turbo用時12.30秒,終點速度170km/h。但是如前所述,XN85 Turbo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出類拔萃的操縱性能。1983年《騎手》雜志(Motorcyclist)對鈴木給予高度評價:“在彎道上,沒有什么能比得上鈴木的XN85!”
3、川崎GPZ750 Turbo

川崎GPZ750 Turbo生產于1983年至1985年。該車生產于日本,但通過散件的方式出口到美國,然后在內布拉斯加州的川崎工廠組裝,再銷售到美國和加拿大市場。此舉在于避稅,因為當時美國政府為了保護舉步維艱的哈雷,對排氣量700cc以上摩托車征收高額關稅。
GPZ750 Turbo搭載了738cc的并列四缸發動機,并緊靠氣缸頭安裝上日立HT-10B渦輪增壓器,經由渦輪增壓強化后,峰值動力達到84 kW,最大扭矩為99Nm。這一動力性能,可以比肩排氣量大得多的GPZ1100,從靜止加速到400米只需11秒出頭,終點速度為201km/h,極速更是達到238km/h。
值得一提的是,GPZ750 Turbo并不是簡單地在標準版GPZ750基礎上增加增壓裝置,不少零部件并不通用,比如低壓縮比(7.8:1)的活塞,更堅固的齒輪箱,機油室內多增加了一個西有泵,更硬朗的后減震器,更穩定的后傾角(從26°改成28°)等。
2、川崎Z1R-TC

川崎Z1問世后持續暢銷,但是到了1978年,銷量有所下降。這是因為,一方面本田跟了上來,將CB750直列四缸的SOHC氣門機構換成了DOHC;另一方面,競爭者接踵而至,如鈴木GS1000、雅馬哈XS1100等,讓Z1的優勢不再那么明顯。有騎手提議,Z1需要增加些力氣,才能繼續得到市場的擁戴。
當年,能量強化的Z1R TC Turbo面市,不過多出的力氣不是來自排氣量,而是渦輪增壓。效果顯而易見,Z1RTC Turbo在0-400米加速中只需10.90秒,終點速度209km/h——這可是在1978年!當年8月份的美國權威機車雜志《騎手》(Motorcyclis)刊發的測試稿,充滿驚訝地評論道:“性能出色到令人震驚。我們第一次體驗到,摩托車加速是如此暴烈!”強悍的性能,讓Z1R TC Turbo獲得“公路終結者”美譽,大大吸引了攻擊型騎手。
1、川崎Ninja H2

2015年川崎Ninja H2全新亮相,震撼了車壇。
因為,這是在上一輪增壓潮流已經過去,波瀾不驚度過多年之后,近年來首個武裝了增壓裝置的量產型跑車。
這只機械增壓器吸收了川崎航天公司的技術,采用了行星齒輪裝置,通過曲軸來驅動,從而把葉輪轉速提高至曲柄轉速的9.2倍。NINJA H2的發動機轉速高達14000rpm,這意味著,機械增壓器的葉輪軸轉速高達130000rpm!在大氣壓力下,葉輪的泵流量超過每秒200升,進氣速度超過100 m/s;氣流經由機械增壓器后,氣壓提高至大氣壓力的2.4倍!
得益于此,H2排氣量為998cc的直列四缸,爆發出更多的能量,最大功率高達200馬力!如果在強制進氣啟動時,峰值動力更是超過154kW!
必須指出的是,H2馬力強悍,但絕對不是直線機器。堅固輕巧的鋼管鳥巢式車架、粗壯的單邊后擺臂、KYB AOS-II 賽車型倒叉、24.4?后傾角和1455mm軸距……H2將運動性能與乘騎舒適比較平衡地結合起來。盡管H2的駕駛姿勢比ZX-10R舒服,但仍然是攻擊力十足的前傾姿勢;造型很“扁”,就像F1賽車,以獲得最佳空氣動力學性能;而且,整備質量只有238kg,這比2014年版的鈴木隼還輕28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