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一虎一席談》,以時下大熱的“禁摩限電”為話題,“禁”與“不禁”雙方各執一詞,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正如摩托車的功能被妖魔化過,電動車在接替了摩托車的近距離通勤需求之后,現在也面臨著同樣的尷尬處境。
那么電動車如果真的全面消失,全社會的路面通暢率就真的會更好嗎?
中國的各種行業效率真的不會被打擊嗎?
城市的“顏值”不應該是幸福的人民和通暢的道路嗎?
為什么這些服務于人民大眾平頭百姓的交通工具,在它的生產國度卻要被整治回爐?
著名主持人孟菲曾經在自己的電視欄目中質問:交通部門為了價值700萬的城市效率,去閑置掉全市人民4500萬的財產損失,有這樣算賬的嗎?有這種道理嗎?
學識代表為電發聲
▼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教授 楊宏山 提出
關鍵點是一種行業制度和1999年制定的標準滯后,反過來鉗制了社會正常高速發展,才產生出了當今的交通矛盾。
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為電發聲
▼
來著英國的比利時咨詢公司中國代表 馬如鵬 提倡不能因為個別交通現象因噎廢食否定電動車的環保便利功能
在這個每個人都必須高效運轉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需要符合個人階段的通勤工具,而且這是合法公民天然具有的權利。存在即是合理,衣食住行,人民無“行”,那行嗎?
電動車企業代表為電發聲
▼
綠源董事長 倪捷 針對專家提出“交通安全零死亡”的追求表達
評估電動自行車是否惡化了交通安全,離不開依據每年死傷數據的分析研判。僅以一些血淋淋的事故案例,避而不談統計數據,就要禁止電動車,剝奪其路權,只能說明這些專家對交通安全學科的無知。
在管理上擺出了總理要求
▼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深夜發文表示,治理摩托車和電動車是民生,一禁了之同樣損害“民生”,治理并非簡單的“是非題”,考慮“怎么管”更合理,才能保障百姓利益。
視頻46分鐘,請在wifi情況下感受精彩思辨:
總之,面對電動車亂象,不能一“禁”了之,而是應該根據現有的技術條件、交通現狀與市民需求進行一場綜合性的制度與管理改革,讓電動車成為一種綠色、便捷、安全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