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老摩企的遮蓋,他們獲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車迷對個性化車型的多元選擇,創造了無數的細分市場;模具技術的空前發展,則可以用高效率和低成本來研發車型;互聯網的全民普及,又給了小企業發聲和圈粉的歷史機遇。所有這些因素,都造就了近年來新興摩企的井噴。
最壞的事情則在于,由于市場總量的下滑,做大的機會逐漸渺茫。要想成為下一個尹明善或左宗申基本不太可能,做到春風的規模也夠嗆。他們最好的模板和歸宿,就是跟意大利的小摩企一樣,幾款車、幾十個人,一年銷售幾千臺車。時不我待,對有雄心壯志的創業者來說等同煎熬。
在新興摩企里,奔達投資最大,也最有做大的潛質。他們的領導人海歸回國,擅長工業設計,先做汽車4S店起家,但卻擁有堅定的摩托車情懷。因為對摩托車的獨特理解,他們近年來推出的火舞、原馳獸等車型,都讓人眼前一亮。除此之外,奔達還率先開始研究并制造發動機,這在基本依靠外購發動機的新興摩企中非常罕見,這代表了他們試圖掌握核心技術。不過,奔達總是能研發新車,但卻不會批量制造新車。他們的制造經驗還需要時間積累。
同樣在做發動機的還有亞翔,他們主要研發大排量的越野車,另外還能實現450發動機的自制,這在新興摩企中同樣難得。敢自己做大排量發動機的企業,都是有長久的計劃和企圖心的。目前,他們的越野車在歐美市場賣的還不錯,但在國內市場則略顯尷尬。越野車在中國是小眾市場,大排量的越野車更是小之又小。亞翔空懷屠龍絕技,但在國內市場一直難以取得大的突破。不過,他們目前已經在準備研發其他車型。
草根氣息濃重的黃河,近年來也引人側目,他們連續推出的魔術師、自由250X和小飛象三款車,都劍走偏鋒,模仿國外的冷門車型,并加以中國式的發揮和創造。在配置上,他們習慣搭載的隆鑫229發動機,性能不出色但勝在穩定,車身配置超高,而比配置更高的是性價比。在經營上,黃河將新興企業所倚仗的速度和效率發揮到極致,儼然走出了自己的一種模式。不過,這種模式的技術壁壘太低,效仿者很容易就快速跟進抄襲,例如現在魔術師就已經做的滿大街都是。生于模仿死于被模仿,希望黃河不會掉入這個宿命論。
在輕騎游俠和鑫源棍王的帶領下,近年來復古車市場逐漸崛起,以前主要做踏板車出口的龍嘉,今年憑借一款V咖250殺入國內。這款和意大利ITALJET聯合研制的V型雙缸復古車,設計得頗具風格,做工也精致到位,令龍嘉異軍突起,成為中國復古車的三駕馬車。而龍嘉后力似乎更足,因為他們擁有更國際化的團隊、也熟稔復古車文化的精髓。但獨木不成林,龍嘉需要更多的車型,做中國的MOTO GUZZI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市場只能提供V缸250發動機,往后的日子里再往高走,就得靠自己了。
今年與龍嘉一道殺出的還有摩瑞,他們一次就推出了4款車型,從125的MINI到400的街車再到500的拉力,展現出了他們強大的研發和調動資源能力。但一次投入太多車型的劣勢同樣明顯,他們的資金鏈備受考驗,車迷也看花了眼。一口氣吃不成一個胖子,像以上幾個品牌一樣,一年推出一款車,把一款車做精,或許就足夠了。
后記:
沒有下一篇,《摩企危機論》就此結束了。
在8篇稿件中,我對中國存在的摩企危機進行了剖析。正如我前言所說,觀點未必百發百中,但也是我多年來在各個領域,與不同身份的人交流與討論所得。站著說話不腰疼,或許有失偏頗,也請各個企業和讀者見諒。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為一個不受待見、政策打壓明顯、并且隨時有可能被電動車革命的的行業,摩托車企業從來都是戰戰兢兢、枕戈待旦。我所接觸的企業中,不乏想借摩托車賺點快錢的人,但絕大多數都是有情懷、想認真做車的人,只不過受資金實力、市場環境和消費水平所限,他們沒有辦法做到車迷所想要的水平。但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回首五年前,我們市場上都是一些什么車,現在又是些什么車,就知道這幾年中國摩企并沒有虛度光陰。
有些人生得早,但懂事晚,通竅之后就會突飛猛進。從1978年嘉陵軍轉民開始算起,中國摩托車行業走過了38年的道路,但前30年都懵懵懂懂,時到今日才算略微開悟。我們也希望讀者和車迷給予更多的寬容和尊重,我們江湖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