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剎車參考距離
在講到實際操作前,要給大家分享一個關于剎車使用的概念:車子不是之要捏下剎車就可以馬上停下來的,而是必須要經歷一個減速過程然后才會停下,這中間所需要的距離,就是我們所謂的剎車距離。
雖然剎車距離會隨著路面摩擦系數、輪胎選用不同而有所差距,但一般來說還是有一個可供大家參考的數據。這個參考距離是以磨擦系數0.8的標準來計算,公式如下:
剎車距離=車速平方/(2 x重力加速度9.8 x摩擦系數0.8)
時速 : 最短剎車距離
40kph: 7.87m
50kph: 12.30m
60kph: 17.72m
70kph: 24.11m
80kph: 31.49m
90kph: 39.86m
100kph: 49.21m
150kph: 110.72m
300kph: 442.89m
當然,這只是在某種標準狀態下的參數,不過也能反映一些情況,如果你仔細觀察數據你可以發現,當速度成倍增加的時候,你必須要花四倍的距離才能夠將車輛停下。當因此當速度越快時,越容易因為剎車距離不足而發生車禍。
以前輪為主、后輪為輔
之前的文章里我們談到要后剎車的使用,
你可能會聽過一個理論叫做“前七后三”,但是多少是七?多少是三?這樣的比例究竟要如何抓?每臺車會由于當時車上的重心、前后剎車的級別、輪胎寬度以及級別等因素都會使最佳剎車方式有所改變,個人認為“前七后三”這簡單的四個字是無法包含所有車種的剎車技巧。
有效的緊急剎車事實上只有一個概念,就是以前輪為主,后輪為輔。當我們在進行減速時,車子會因為慣性而讓重心全部前移,讓前輪荷重增加,使得抓地力提升,因此使用前輪剎車就可以達到不錯的減速效果;再加上后輪剎車,可輔助車子不會給前輪施加太多壓力,可以達到穩定車身以及提供減速的效果,搭配前輪剎車可讓剎車距離有效的縮短。
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剎車時,不只車輛重心會由于慣性向前推,騎士也必須要抗拒這股力量,因此很容易用手去推龍頭,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穩住方向,這樣的狀況下會讓車輛產生更大的向前的力量,重心又之前的5:5變為7:3在變為10:0,接下來就是翹后輪然后摔車。因此,在剎車時,騎士必須讓下半身出力,一個良好的坐姿很有必要,我們要將身體“固定”在車上,同時利用腰部力量支撐上半身,雙腳夾住油箱,才能夠有效減少手部給龍頭過多的壓力。
輪胎抱死該怎么做?
在緊急剎車時,最常發生的狀況就是輪胎抱死造成打滑,此時不但剎車距離會大大的增加,還有摔車的可能。輪胎抱死的原因有兩種:剎車力度大過輪胎抓地力導致抱死、以及瞬間施加過多力度導致輪胎抱死。此時,切勿抓住剎車捏下去就不放,正確的做法是當出現后輪胎抱死(僅指后輪抱死,前輪抱死基本無解)應立刻微放剎車讓輪胎恢復抓地力,再重新捏下剎車,這樣才能有效的使用最大的力量將車輛剎下來。
“人工ABS”究竟有沒有效?
ABS防抱死剎車系統主要是利用前后輪輪速差來進行控制,當輪胎抱死時,系統會快速的釋放一些剎車來讓輪輪胎恢復抓地力,ECU操作剎車做以上運作的次數可以達到每秒鐘幾十次,這樣快速且細微的動作才有辦法防止輪胎抱死,除此之外還能夠提供最大的剎車力度給輪胎。而手動收放剎車速度再快都無法做到每秒幾十次,同時更無法控制每次剎車力度、間隔達到最有效的利用,因此與其使用人工ABS,不如正確的學習緊急剎車。
要如何做到正確的緊急剎車必須經過大量的練習,讓身體記住緊急剎車的感覺,并且學會感受輪胎的狀態,才能夠在真實世界派上用場。因此建議各位車友有時間的話請去一個封閉的場地進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