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更有內部自身的原因。外部因素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而且在一樣的外部環境下企業經營狀況卻參差不齊,所以外部因素不是最重要的,我們還是要從內部找原因。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其衰亡都是由內部開始的,外部力量不過是其衰亡的最后一擊。”對企業來說,企業所有的問題都是老板的問題,老板的高度就是企業成長的天花板的高度,只有突破老板的天花板,才能突破企業成長的瓶頸。那么如何突破這層天花板?根據我多年和老板們的接觸,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參考。
從掙錢到做事
由于老板多數是草根出身,所以對掙錢有一種本能的渴求,這種渴求在創業初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他們創業的原動力,當年我也是為了掙錢而創業的,但是當企業度過了生存期進入發展期以后,就不能再以掙錢為目的了,而是應該把創業的目的由“為掙錢而掙錢”轉變為“為做事而做事”。事做好了,錢自然也不會少。當然因為目的不同,動機會不同,最終的手段也會不同。如果只是為了掙錢,就可能會為了錢而降低成本,甚至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去坑害或欺騙客戶,做的是一錘子買賣,掙錢也是暫時的,結局一定不會好,正所謂:方向不對,努力也是白費。如果以做事為目的,就會把焦點放在做事上,比如,如何提高品質、優化管理,如何讓員工和客戶滿意,如何能持久為客戶提供優質產品等,這樣去做事一定會有長久的收獲。
為做事而做事,是為成就一個夢想,也就有了一種大義的名分,所以會有很大的感召力,吸引更多的能人進來,比如喬布斯“改變世界”的夢想就把“賣糖水的”百事可樂原總裁約翰·斯卡利吸引到了蘋果公司。
我經常說,有了方向就不怕路遠,凡事去做就好了。我創辦泰山管理學院,雖然一路艱難,但是因為一直堅持腳踏實地去做事,所以學院沒有像學生擔心的那樣死掉,而是經營得越來越好,更讓我堅信做事才能長久這個道理。
從人治到法治
人治很隨意,可以信手拈來;法治則是規范的,有約束性的。很多老板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管理教育,在創業初期對管理的理解大多是憑想象的,而想象的來源要么是江湖文化,要么是帝王文化,所以就慢慢把自己打造成了草莽英雄,而他自己意識不到。當老板在企業里可以一手遮天、朝令夕改、為所欲為時,就會使能人不得志,慢慢都走了,剩下的多是一幫溜須拍馬、不干實事的小人,長此以往就會使老板越來越故步自封,而且也會使企業成本增高、利潤下滑,進入惡性循環,最終難以為繼。
所以,中小企業要想活下去,首要的一條是建立規則,建立讓人有安全感的規則文化。當規則深入人心時,人人公平,多勞多得,能人就會脫穎而出,小人、笨人就會被逐漸淘汰,企業也會逐漸的進入良性循環。道理很簡單,老板們也都知道,甚至說起來還頭頭是道,但是理解得卻比較膚淺,認為規則、制度是用來約束別人的,不是約束自己的,往往自己率先破壞制度,導致制度形同虛設,我在《老板,你為什么建不好規則》這篇文章里有詳細的論述。
制度建設首先是老板的事,需要老板帶領核心團隊一起研討,因為制度的背后是文化,而文化的核心一定是老板修養與素養的體現,沒有人可以代替。但是很多老板偷懶,把這個活兒交給員工去做。制度建設是一個非常辛苦的、持續改進的過程,很多老板卻因為堅持不下來,導致企業里沒有真正有效的制度。泰山管理學院自創辦起,15年來一直堅持每周一晚上制定或修訂制度,的確很辛苦,卻保證了制度的可執行性。
很多老板抱怨缺人,其實不是缺人,而是缺讓人成長的土壤,一旦有了讓人成長的機制,就一定會有能人、合伙人涌現出來,而有了合伙人,形成優秀的創業團隊,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老板的短板,讓創業不再艱難,而且合伙人參與公司決策就是一種相互制衡,所以會讓公司發展趨于理性。
從感性到理性
把欲望當成了理想,就很容易被名利迷惑,特別是窮人家出身的老板,總想做大、做強證明自己,而不用理性去思考,所以別人上市,他也上市,別人做大,他也做大,別人上新項目,他也上新項目,別人借高利貸,他也借高利貸,結局是別人“死”了,他也跟著“死”了,甚至比別人“死”得更快。當然也有被政府、供應商、經銷商、朋友、員工忽悠“死”的。真正的強大不需要外在的東西證明,而是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夠好好地活著。
有些道理很淺顯,卻往往因為少了理性而被忽視。企業做得強、做得大不如做得長久,就像人一樣,擁有再多的名利也不如長壽;公司上市,員工可以套現走人,而老板不可以,所以員工比老板更喜歡上市;好項目很多,卻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再好的項目,沒有人也做不成;很多人喜歡眼睛盯著外面找機會,卻不知道能把握住的機會才是機會,不去關注外部的機會才會看到內部的機會;明明知道高利貸利率遠遠高于企業利潤率,一旦還不上款就是死路一條,還是有不少企業鋌而走險;做企業是長跑運動,不怕慢,就怕出事,一旦出事就會前功盡棄;那些拍你馬屁的人,通常都是在利用你,在你有難時,跑得比誰都快,一分錢也不會幫你;個人愛好和公司經營是兩碼事,不能把個人愛好強加到企業經營上等。
找對方向,才能做對事。比如,有的老板喜歡把個人愛好強加到企業經營上;有的老板喜歡官商勾結,但是官商勾結只能是一時一事的生意,背后一定是風險,真正的事業應該是完全市場化的;有的老板一直在做沒有主控權、處處身不由己的生意,比如加盟、代理、代工等。所以放棄幻想,盡快轉型到市場化的軌道上來,做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事,才是理性和明智的。沉下心,做該做的事,就會慢慢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才能坦然面對外部環境的各種變化。
從做多到做少
貪多求大是很多老板的通病。他們喜歡多開公司,號稱集團公司,并且都印在名片上炫耀。我有一次給學生做入學面試,有一個學生說他有好幾個公司,我說你的公司肯定都不賺錢,他很驚訝,問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說:就是因為你做得太多了。他回去之后關掉了那幾個公司,只保留了一個,兩年后再見到我時告訴我說公司賺錢了。對中小企業來說,最好的戰略是專注一個細分領域好好做下去,做小而美的企業,這樣的成功案例很多,比如幾乎占據全球市場的雙童吸管。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智商也沒有多大懸殊,企業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注程度的不同。
現代的人不怕錢多,不怕風險,熱衷于財務運作、資金運作,但是對中小企業來說,財務上卻要盡可能保守,有10元錢只做5元錢的事,絕不能有5元錢去做10元錢的事。不要怕慢,因為成長本身就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知道,企業撐死的多,餓死的少。
經營企業和做人,本質是一樣的,結局都是死亡,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不能走得慢一些,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享受一下生命的過程?慢不代表走不遠,常聽老人講這樣一句話:走路不怕慢,就怕打腰站;站一站,二里半。
結語
企業的成長和人的成長一樣,本身就是不斷面對挑戰的過程,比如,幼兒要學會吃飯、走路、穿衣,兒童要上學、自立,大學時要會思考,工作后要能養活自己等,企業的發展也是這樣,每到一個規模,都會遇到新的困難和挑戰,這就要求老板必須不斷挑戰自己,突破自己的天花板,才能帶領企業往前走。現實中卻有很多老板走到一定階段以后就拒絕成長了,因為成長是痛苦的,陶醉在過去的成功中,選擇路徑依賴。但是作為老板需要意識到,有那么多人跟著自己吃飯,不能因為自己的止步影響了企業的發展,所以如果實在不愿繼續改變自己,那么就選擇把企業交給培養好的接班人,讓企業再攀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