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公告,再度把*ST嘉陵推向了風口浪尖。中國最老牌摩托車上市公司將徹底剝離摩托車業務?
3月26日晚間,*ST嘉陵(中國嘉陵600877)發布了重大資產出售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預案,擬合計發行1.3676億股,5.58元/股,分別向中電力神購買其持有的空間電源100%股權,向力神股份購買其持有的力神特電85%股權,作價約7.6億元。同時,*ST嘉陵擬以1元的價格,出售現有的以摩托車為主的全部資產和負債。公司公告顯示,擬出售的摩托車全部資產與負債,在基準日的預估值為1869.25 萬元。
考慮擬出售資產主營業務持續虧損,經雙方協商并參考該預估值,并根據過渡期間損益的專項審計結果進行調整,擬出售資產的交易價格預計為1元。這些摩托車資產將由重慶嘉陵接盤。
據最新公告,嘉陵2018年2月份摩托車產銷分別為4823輛和5925輛,2018年累計產銷分別為10600輛和12180輛。
01
80年代的奔馳寶馬
在城市禁摩、市場競爭加劇的壓力下,曾紅極一時的中國嘉陵,如今已是步履蹣跚了。但或許很多年輕人都不曾知道,它曾是中國工業制造的神話,30多年的錘煉,從一個單一的兵工廠,蛻變為國家級大型企業,促成中國成為摩托車第一大消費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所有的兵工企業都面臨“**民”的重大課題。
黨委書記兼嘉陵廠廠長孫壽彭大膽提出生產摩托車的想法,摩托車當時是一個技術復雜的高檔產品,全國產量不到5萬臺,且幾乎全是軍品。
現實沒有澆滅孫壽彭的決心,不久之后,嘉陵廠成立了一個7人摩托車籌備小組,先后赴南斯拉夫、日本等國考察。
南斯拉夫工廠的合作條件苛刻,對方提出摩托車的心臟——發動機必須用他們的,中國摩托車不能進入有他們銷售點的市場,除了巨額技術轉讓費外,還要另付1.5%的技術提成費。因為兩國斷交20多年,對方甚至無知的問“中國有沒有自來水”、“中國人不是只會騎自行車嗎。”
考察團之后啟程去了日本,參觀了本田和雅馬哈的工廠,日本摩托不但質量好,而且品種繁多,經過對比,他們最終訂購了3輛本田PA50車型。
1979年4月,嘉陵開始組建摩托車研究所,誓要用5個月時間造出第一臺樣車,為1979年國慶獻禮。無圖紙資料、無專用設備、80%的材料不對口,只有靠最原始的“依葫蘆畫瓢”式的測繪仿造。“有些精密零件,比如說發動機活塞,只能靠工匠用手工一點一點磨出來;塑料、橡膠跟不上,職工就把自己的舊涼鞋拿來做原料。”
4個月后,中國首輛民用摩托誕生。這款被命名為CJ50型的嘉陵摩托車,車重100公斤,時速六七十公里,“孫壽彭非要親自試騎摩托車,結果因為過于興奮,操作失誤,摔掉了門牙。”當年國慶,5輛嘉陵CJ50型摩托車在天安門廣場繞場騎行,引起極大轟動。
1980年,嘉陵開始著手摩托車批量化生產,為了盡快縮短與國際的差距,嘉陵確定了“先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再自主開發創新”的發展戰略。
于是,嘉陵選擇了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企業——日本本田公司進行合作,首先對嘉陵自己開發的CJ50車進行技術改造,本田的技術人員通過檢測,理出了CJ50車型的140多個毛病。
在核心部件化油器和磁電機的技術上,嘉陵通過反復研究和測繪,終于掌握了制造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通過改造,CJ50的升級版CJ70橫空出世。
在80年代,誰家有輛嘉陵CJ70摩托車,就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跟現在寶馬奔馳一樣。1989年CJ70全部實現國產化,油耗數據低于進口件,成為名符其實的“節油王”。
02
重慶摩幫的發源地
跨行業組織專業化大協作,是嘉陵當時另一個重大決策。為了打開銷量,嘉陵不得不把成本3000多元一輛的摩托車定價為600元,所以在最初幾年,摩托車銷售一直是軍品補貼。
以CJ50摩托車舉例,全車有1560個零件,僅僅加工一個彈簧,成本要10多元,全車19個彈簧成本就要100多元,如果把全車彈簧交給專業廠生產,價格會控制在40元以下。
于是,嘉陵展開了跨系統、跨行業的零部件配套工作。從最初5家發展到后來的100多家,在嘉陵的帶動下,眾多摩托車企業在重慶誕生,成就了重慶“摩幫”的美譽。
大家都圍繞著“嘉陵”這個香饃饃賺錢,形成“經濟聯合體”,一些嘉陵的配套企業,資金雄厚起來后開始向整車發展,最典型的就是宗申和隆鑫。隨著銷量的增長,嘉陵也迅速扭虧為盈。從1981年第一批2500輛嘉陵摩托車開始,此后長達14年時間,嘉陵產銷量一直位居行業第一。
1995年,嘉陵在上海成功掛牌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摩托車集團。這一年,嘉陵的摩托車銷售收入達46.53億元,產銷量達110.85萬輛,成為中國摩托車行業產銷量首家突破100萬輛大關的企業。1996年,中國嘉陵被輕騎集團超越,退出行業第一的位置。
03
“國退民進”的摩托車工業
隨著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陸續禁限摩,大量更具活力的民營企業的加入,中國摩托車市場競爭全面進入深水區。
在多元化經營中處處碰壁的嘉陵,銷量開始迅速下滑,2006年,嘉陵集團凈利潤已經達-2.58億元。隨后的10多年中,中國嘉陵業績始終徘徊在巨虧與微利之間。
面對這個爛攤子,公司控股股東中國南方工業集團的高層們或許都深感包袱沉重,只想快點甩手。
自2016年起,嘉陵加快了售賣資產的步伐。2016年3月,持嘉陵股份22.34%的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即中國兵裝),擬通過公開征集方式協議轉讓所持中國嘉陵全部股權。
2017年5月3日,由于公司2015年度、2016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2016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中國嘉陵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中國嘉陵更名為“*ST嘉陵”。
據最新的財報數據,*ST嘉陵2017年營業收入58762.41萬元,同比下降 16.39%;公司凈利潤3.0155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的凈利潤為-2.35億元。
2018年3月25日,*ST嘉陵已向上交所提出了撤銷對公司股票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及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的申請。
但在2017年,嘉陵摩托車及全地形車銷售量僅為22113輛,同比去年減少了74%。
種種跡象表明,面對無力回天的摩托車產業,剝離摩托車資產已是中國嘉陵上市公司的華山一條道。為此,2018年3月26日,公司再度發布重組公告,已是情理之中。而市場上甚至都傳聞,兵裝集團都將陸續退出摩托車產業。我們甚至可以大膽預測,2018年的A股市場,很可能就沒有中國嘉陵這個品牌了。
中國嘉陵甩盤,兵裝退出,會有新的資本愿意接手嘉陵這個品牌,繼續造摩托車嗎?
3月26日晚間,*ST嘉陵(中國嘉陵600877)發布了重大資產出售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預案,擬合計發行1.3676億股,5.58元/股,分別向中電力神購買其持有的空間電源100%股權,向力神股份購買其持有的力神特電85%股權,作價約7.6億元。同時,*ST嘉陵擬以1元的價格,出售現有的以摩托車為主的全部資產和負債。公司公告顯示,擬出售的摩托車全部資產與負債,在基準日的預估值為1869.25 萬元。
考慮擬出售資產主營業務持續虧損,經雙方協商并參考該預估值,并根據過渡期間損益的專項審計結果進行調整,擬出售資產的交易價格預計為1元。這些摩托車資產將由重慶嘉陵接盤。
據最新公告,嘉陵2018年2月份摩托車產銷分別為4823輛和5925輛,2018年累計產銷分別為10600輛和12180輛。
01
80年代的奔馳寶馬
在城市禁摩、市場競爭加劇的壓力下,曾紅極一時的中國嘉陵,如今已是步履蹣跚了。但或許很多年輕人都不曾知道,它曾是中國工業制造的神話,30多年的錘煉,從一個單一的兵工廠,蛻變為國家級大型企業,促成中國成為摩托車第一大消費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所有的兵工企業都面臨“**民”的重大課題。
黨委書記兼嘉陵廠廠長孫壽彭大膽提出生產摩托車的想法,摩托車當時是一個技術復雜的高檔產品,全國產量不到5萬臺,且幾乎全是軍品。
現實沒有澆滅孫壽彭的決心,不久之后,嘉陵廠成立了一個7人摩托車籌備小組,先后赴南斯拉夫、日本等國考察。
南斯拉夫工廠的合作條件苛刻,對方提出摩托車的心臟——發動機必須用他們的,中國摩托車不能進入有他們銷售點的市場,除了巨額技術轉讓費外,還要另付1.5%的技術提成費。因為兩國斷交20多年,對方甚至無知的問“中國有沒有自來水”、“中國人不是只會騎自行車嗎。”
考察團之后啟程去了日本,參觀了本田和雅馬哈的工廠,日本摩托不但質量好,而且品種繁多,經過對比,他們最終訂購了3輛本田PA50車型。
1979年4月,嘉陵開始組建摩托車研究所,誓要用5個月時間造出第一臺樣車,為1979年國慶獻禮。無圖紙資料、無專用設備、80%的材料不對口,只有靠最原始的“依葫蘆畫瓢”式的測繪仿造。“有些精密零件,比如說發動機活塞,只能靠工匠用手工一點一點磨出來;塑料、橡膠跟不上,職工就把自己的舊涼鞋拿來做原料。”
4個月后,中國首輛民用摩托誕生。這款被命名為CJ50型的嘉陵摩托車,車重100公斤,時速六七十公里,“孫壽彭非要親自試騎摩托車,結果因為過于興奮,操作失誤,摔掉了門牙。”當年國慶,5輛嘉陵CJ50型摩托車在天安門廣場繞場騎行,引起極大轟動。
1980年,嘉陵開始著手摩托車批量化生產,為了盡快縮短與國際的差距,嘉陵確定了“先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再自主開發創新”的發展戰略。
于是,嘉陵選擇了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企業——日本本田公司進行合作,首先對嘉陵自己開發的CJ50車進行技術改造,本田的技術人員通過檢測,理出了CJ50車型的140多個毛病。
在核心部件化油器和磁電機的技術上,嘉陵通過反復研究和測繪,終于掌握了制造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通過改造,CJ50的升級版CJ70橫空出世。
在80年代,誰家有輛嘉陵CJ70摩托車,就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跟現在寶馬奔馳一樣。1989年CJ70全部實現國產化,油耗數據低于進口件,成為名符其實的“節油王”。
02
重慶摩幫的發源地
跨行業組織專業化大協作,是嘉陵當時另一個重大決策。為了打開銷量,嘉陵不得不把成本3000多元一輛的摩托車定價為600元,所以在最初幾年,摩托車銷售一直是軍品補貼。
以CJ50摩托車舉例,全車有1560個零件,僅僅加工一個彈簧,成本要10多元,全車19個彈簧成本就要100多元,如果把全車彈簧交給專業廠生產,價格會控制在40元以下。
于是,嘉陵展開了跨系統、跨行業的零部件配套工作。從最初5家發展到后來的100多家,在嘉陵的帶動下,眾多摩托車企業在重慶誕生,成就了重慶“摩幫”的美譽。
大家都圍繞著“嘉陵”這個香饃饃賺錢,形成“經濟聯合體”,一些嘉陵的配套企業,資金雄厚起來后開始向整車發展,最典型的就是宗申和隆鑫。隨著銷量的增長,嘉陵也迅速扭虧為盈。從1981年第一批2500輛嘉陵摩托車開始,此后長達14年時間,嘉陵產銷量一直位居行業第一。
1995年,嘉陵在上海成功掛牌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摩托車集團。這一年,嘉陵的摩托車銷售收入達46.53億元,產銷量達110.85萬輛,成為中國摩托車行業產銷量首家突破100萬輛大關的企業。1996年,中國嘉陵被輕騎集團超越,退出行業第一的位置。
03
“國退民進”的摩托車工業
隨著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陸續禁限摩,大量更具活力的民營企業的加入,中國摩托車市場競爭全面進入深水區。
在多元化經營中處處碰壁的嘉陵,銷量開始迅速下滑,2006年,嘉陵集團凈利潤已經達-2.58億元。隨后的10多年中,中國嘉陵業績始終徘徊在巨虧與微利之間。
面對這個爛攤子,公司控股股東中國南方工業集團的高層們或許都深感包袱沉重,只想快點甩手。
自2016年起,嘉陵加快了售賣資產的步伐。2016年3月,持嘉陵股份22.34%的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即中國兵裝),擬通過公開征集方式協議轉讓所持中國嘉陵全部股權。
2017年5月3日,由于公司2015年度、2016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2016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中國嘉陵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中國嘉陵更名為“*ST嘉陵”。
據最新的財報數據,*ST嘉陵2017年營業收入58762.41萬元,同比下降 16.39%;公司凈利潤3.0155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的凈利潤為-2.35億元。
2018年3月25日,*ST嘉陵已向上交所提出了撤銷對公司股票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及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的申請。
但在2017年,嘉陵摩托車及全地形車銷售量僅為22113輛,同比去年減少了74%。
種種跡象表明,面對無力回天的摩托車產業,剝離摩托車資產已是中國嘉陵上市公司的華山一條道。為此,2018年3月26日,公司再度發布重組公告,已是情理之中。而市場上甚至都傳聞,兵裝集團都將陸續退出摩托車產業。我們甚至可以大膽預測,2018年的A股市場,很可能就沒有中國嘉陵這個品牌了。
中國嘉陵甩盤,兵裝退出,會有新的資本愿意接手嘉陵這個品牌,繼續造摩托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