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查閱近十年來國內摩托車產銷量數據,以及對比電動車與汽車市場的表現來看,可能大多數人會搖搖頭。但事實上,在9月剛剛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摩托車博覽會上,50個整車品牌、1000多款炫酷展車、數十款全國乃至全球的首發新車、代表行業80%制造能力的500多家企業齊聚一堂,同時還有來自全國各地超過5萬名車友駕駛著他們的愛車來到現場,把今年全球唯一一場專業性摩托車博覽會做到了堪稱史上人氣最旺的一屆,形成了巨大且深遠的社會影響。
一邊是連續十年下滑的產銷量,另一邊則是人流如織、異常火爆的展會,國內摩托車產業似乎正在經歷“冰火兩重天”的考驗。
產銷量下滑是大勢所趨。受到宏觀經濟形勢下行與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響,目前行業產銷量相比十年前下滑了超過1000萬輛,這樣的降幅意味著消費需求逐步收窄,大量企業被淘汰出局,但這是否也意味著產業發展逐漸步入“晚年”,直至最終消亡呢?并不是。
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本只是充當代步工具與生產資料的摩托車被賦予了更多功能與價值,休閑玩樂、摩旅穿越正成為當下市場給予摩托車的新定位。而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內車企紛紛卯足了勁兒,在中高端大排產品上不斷創新突破,滿足消費者更多差異化、個性化需求。中高端大排車型的走俏,能夠在品牌形象與產品附加值上為企業錦上添花,卻不能在銷量上達到過去通路車型的高度,但是,這樣的轉型勢在必行,因為中高端大排產品代表了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在這一領域失去話語權,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將十分不利。
而這也向企業拋出了一個犀利的問題:是“掙快錢”還是“掙大錢”?
掙快錢,全面鋪開通路車型,賒銷、價格戰都用上,會很快占據大量市場份額,銷量蹭蹭往上漲,但長此以往,品牌會被釘上“低端、雜牌、不入流”的標簽,想要翻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掙大錢,嘗試進入中高端市場,專心打磨一兩款產品,技術配置與工藝品質跟上,得到消費者認可,站穩腳跟后再謀劃更多發展,雖然短期內很難看到亮眼的產銷數據,但一旦口碑穩固,后期的回報會滾滾而來。
摩托車還有存在價值,摩托車還有發展空間,摩托車還有未來希望!困難是暫時的,只要我們繼續堅持,在中高端大排車型、在電動摩托車、在更多有機會的領域突破創新,相信最終會收獲滿滿,推動中國摩托車行業成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