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摩托車液的成分;
摩托車補胎液主要是由橡膠顆粒、玻璃纖維、高分子膠水組成。這些物質在充入輪胎后會開始氧化反應,促進反應的是輪胎內部的空氣中的氧氣,這就會帶來第一個問題:輪胎內部的空氣不會僅僅留存在破孔處,而是在輪胎內部的所有區域內都會有氧氣;于是大量的補胎液會先行固化于輪胎內壁未破損的氣密層,直到冗余的補胎液流到破孔處才能填充固化,這種現象的根本影響是什么呢?
2、腐蝕和漏慢氣
輪胎內部的氣密層應該不用過多解釋,其功能就是用以約束空氣。補胎液單純以固化填充破孔方式補胎總會漏慢氣,除非這種物質能夠合成類似于氣密層的保護層;不能否認補胎液能夠實現“氣密“,然而這項功能是最大的問題。因為附著在填充位置以及其他位置的前提下是溶解,通俗的解釋為補胎液產生化學反應與氣密層相同并固化,這就等于破壞掉了正常位置的氣密能力,因為按照高工藝標準制造的量產輪胎品質會高得多。
正常氣密層隨著密封能力的下降(一定程度被破壞),后期用車過程中總有可能出現慢漏氣。此時如果拆開輪胎進行檢查則要特別注意,要防止沒有充分反應的補胎液飛濺。補胎液的化學反應基礎是空氣中的氧氣,而輪胎內部的空氣是極少的,空氣中的氧氣更是極少的;所以使用補胎液修補總會留下一些液態補胎液,在扒開輪胎的瞬間這些液體會瞬間反應固化。除注意飛濺以外還需要檢查輪轂,輪胎氣密層的腐蝕已經沒辦法處理;但是輪轂上附著的補胎液通過清理后還能保證輪轂正常使用,只是腐蝕程度過強的話就需要更換了。
3、動平衡參數錯誤
補胎液不論是液態還是反應后成為固態,這些物質肯定都是有質量的。固化的補胎塊會增加修補位置輪胎的重量,對稱位置的輪胎重量會變小;于是車輪在旋轉過程中對稱兩點產生的離心力就會有很大差異,在車輪貼在地面上運轉時則會出現跳動,于是摩托車的龍頭也會隨之振動。這種運行狀態是不夠安全的,因為車輪的局部會因為溫度過高而增加爆胎系數。試想一下,當你騎著一輛中大排摩托車高速行駛時,突然輪胎爆胎會是什么后果?
殘留的液態補胎液會更麻煩,因為以每分鐘數千轉運轉的車輪會把補胎液甩的到處亂飛,動平衡參數會錯的一塌糊涂。所以使用補胎液雖然能應急行車,但如果不及時清理則有可能造成安全駕駛隱患。同時在高海拔地區或夏季行車風險更大,因為固化填充補胎的強度并不是很高,高海拔低壓氣與路面高溫都會讓輪胎內部壓力升高,修補處則有可能出現漏慢氣或成為爆胎源頭。
總結:補胎液在中大排摩托車上除了應急之外,是不建議使用,因為中大排摩托車速度比較高,在用車過程中爆胎會極其危險。而且這些車型的輪轂輪胎更換成本都不低,與其使用補胎,還不如多花點錢拆下來內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