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天任兩會發聲:禁摩令已落后于時代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張天任在兩會提案中直言,當前多地仍沿用上世紀90年代的“禁摩令”,將環保節能的電動輕便摩托車與傳統燃油摩托車簡單等同管理,既忽視了綠色出行的多樣化需求,也阻礙了產業升級。他強調,電動兩輪車已為4.5億用戶提供便利,而電動輕便摩托車在動力、續航和載人能力上更具優勢,尤其適合山區、農村等復雜地形,是“鄉村振興和綠色出行的重要工具”。
張天任的提案并非孤例。此前,《人民日報》也曾發文建議放寬禁摩令以刺激消費,但政策落地始終步履維艱。此次兩會,張天任的呼吁再次將“禁摩令”推上風口浪尖。
二、政策松動信號頻現:2025年解禁有望?
近年,公安部與地方政府已逐步釋放摩托車管理“松綁”信號:
1. 駕照年齡放寬:摩托車駕照申請年齡上限從60歲提至70歲,覆蓋更多中老年群體需求。
2. 高速通行試點:黑龍江、云南、新疆等十余省份允許摩托車上高速,打破多年禁區。
3. 全國“一證通辦”:簡化異地購車、上牌流程,激發農村及偏遠地區消費潛力。
此外,西安、鹽城、鄂爾多斯等城市已率先試點解禁,為全國政策調整積累經驗。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等專家亦公開支持,認為摩托車應被視為現代交通的“積極力量”。
三、解禁呼聲背后:民生需求與產業升級的雙重推力
1. 民生剛需:摩托車經濟實惠、靈活便捷,可緩解城市停車難、堵車等問題,尤其適合工薪階層短途通勤。在云貴川等山區,摩托車是農民謀生工具,載貨、載人需求難以被電動自行車替代。
2. 產業機遇:禁摩令曾導致摩托車行業損失超500億元產值,解禁將激活制造、銷售、服務全產業鏈。電動摩托車技術升級,兼具環保與高性能,或成為新能源交通的新增長點。
四、爭議與挑戰:安全與管理的“舊疾”能否根治?
反對者擔憂,解禁可能重演“飛車黨”亂象。例如,2005年廣州因摩托車搶劫案件頻發強化禁摩,至今陰影未散。此外,城市交通規劃、環保標準、駕駛者素質等問題仍是解禁的“攔路虎”。
對此,張天任建議:
強化規范化管理:嚴格駕照考試、牌照監管和保險制度,杜絕“無牌上路”;
分區域分時段試點:如允許摩托車在郊區或非高峰時段通行,平衡安全與便利。
五、未來展望:解禁不是終點,而是智慧交通的新起點
2025年或成“禁摩令”轉折年。盡管全面解禁仍存阻力,但政策調整已勢不可擋:
技術賦能管理:利用電子圍欄、智能監控等手段,實現摩托車行駛軌跡可追溯。
與新能源戰略協同:推動電動摩托車與汽車、儲能電池產業聯動,構建綠色交通生態。
禁摩令的存廢,不僅是交通政策的調整,更是對民眾出行選擇權的尊重。在安全與需求間找到平衡點,或許才是城市管理真正的“智慧答卷”。